封面怎麼做?
很久沒在評論場寫文章了,心血來潮寫一篇,就從自己工作熟悉的部份談起吧。(唔,以後推理評論場這邊就多寫一些編輯推理小說的工作心得好了)
前幾天跟某出版社 email 往返,談到小說封面的事,交換了一些意見,加上看到網路上讀者時不時談到某某出版社的封面如何如何,以及近來也開始要設想一些新書系的封面,不禁要在這邊發個小小牢騷:「想封面設計實在是很頭痛的事情。」
封面設計絕不是「讓美編做一個封面出來」的單一工作。出版工作常常會遇到「只有一次機會」的出手時刻,無論是要面對廣大的讀者或是書店通路,第一印象就決定一本書甚至一間出版社的命運,並從這個基準點開始去做後續的想像。第一次出手對了、受矚目了,後頭的事就好辦得多,開始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信任與默契也就逐步累積起來。所以,大多數的書系出版社都會為她「穿一套制服」,以增加新書上市時的辨識度;書系與書系間還會有所呼應,同類書之間也有異中求同之處,既方便書店店員辨識陳列,也會勾引讀者的延伸目光。當出版社編輯要開發一個書系、設計每一本書的封面時,不但要先了解書籍的本質,清楚自家出版社的調性,還要看仔細放在書店同一平台其他書籍,封面上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才能讓這本書占得先機。
當清楚上述幾點後,就要開始展開一場可能輕鬆也可能漫長的「溝通大作戰」──跟你的美編解釋封面要怎麼做。要走什麼風格、具備什麼氣氛、整個主調是什麼、吸引讀者目光的重點何在,都是編輯要跟美編說清楚的地方。真能說清楚嗎?相信每個編輯都還會懷疑:「我想要的封面如實做出來就一定會賣嗎?」重點來了,書籍能不能賣,讀者願不願意看,應回到其內容來去判斷,封面有這麼重要嗎?是的,封面就是有這麼重要。想想看,以推理小說的出版量來看,今年有 170 本推理小說出版,平均每兩天一本;書店新書平台容納量有限,「同台競爭」的對手還不只推理小說;讀者上實體或虛擬書店的週期,兩次間隔的時間平台上的書可能有一半是新的;讀者逛書店時,平均在新書區前面的時間有多久;如果讀者想要辨識他喜歡作者的新書,肯定是得從封面資訊上去獲得,而不是去翻每一本書的內容……如此種種,封面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書系名稱、書名、LOGO等,就得一併列入封面設計考量,再加上製作成本等跟錢有關的細項,如何從眾多變因中找到一個能為這本書爭取到最大利潤的決定,幾乎沒有人能確定告訴你:「這樣做,就能賣。」
如果在三年前跟我說這件事,我心裡一定會嘀咕:「做文化事業的銅臭味怎麼那麼重?」如今我可不這麼想了。暢銷的目的只是為公司賺進更多的鈔票嗎?不,是要讓更多人願意來閱讀這本書。好的封面有助於拉近與讀者間的距離,開啟閱讀前的想像,所以,封面是「不能欺騙的」,那只會招致難以挽回的反效果。封面是要能呈現某種戲劇性的、是會說話的,甚至是令人感動的,是一種作者交給編輯和美編做最後詮釋的精彩創作。裡頭是含有可供讀者購買判斷的各種資訊:是不是我要的?好奇的?願意一讀以至於購買的?這部份不光只是圖像的表達,文字的陳述同樣重要,延續至書籍封底文案、書腰文案等,是一個整體的呈現,單打獨鬥的結果只會造成焦點分散、造成讀者的困惑,降低閱讀/購買的欲望──封面設計可真是門大學問啊!
記得下次去書店時,多看看每一本書的封面說了些什麼話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