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大理花/黑色大理花懸案 (6)
一段接著一段的戀情
使她從天真無邪的女孩
變成身穿黑衣、放蕩墮落的花癡
她的外號是「黑色大理花」──
推薦序
呈現強烈影像感的文字 ◎景翔
第一次接觸到詹姆士.艾洛伊,是看了由他原著小說《L.A. Confidential》所改編的電影「鐵面特警隊」。當時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的幾位主要演員(當然包括得到最佳女配角金像獎的金.貝辛格在內)有精彩的演出,每個角色都塑造得極其鮮活;當然導演(也參與編劇)寇蒂斯.韓森的敘事手法和出色的場面調度也令人叫好。至於故事情節分線進行發展,卻盤根錯節,結構緊密,而內容對警察風紀問題的無情揭發與檢討批判,更是令人感到震驚。也讓我想到原著如果是一本「警察小說」的話,該和我們習見的這一類型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不過那時候對這點並沒有深究。
當初詹姆士.艾洛伊為什麼未能引起我濃厚興趣的原因,恐怕和我個人的閱讀偏好有關,我雖是推理小說的書迷,但從來很少對同屬廣義推理小說範圍內,還占有相當比重的「犯罪小說」入迷,而詹姆士.艾洛伊不但很早以前就「立志」要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犯罪小說家」,在一般的評論家眼中,也的確是「犯罪小說」作家中成就相當高的一位。
不過詹姆士.艾洛伊並不是獨沾一味地只專注在「犯罪小說」。他最近完成他「American Underworld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接受訪問時就表示他要書寫美國歷史,將近代一些美國所發生的重大事件融入小說之中,可能會是他日後寫作的方向。而在他早期很多以黑幫活動為題材的犯罪小說之外,至少他的「L. A.四部曲」在類型上已經不再是典型的「犯罪小說」,而轉為有犯罪和推理等等其他元素在內的另類「警察小說」了。
之所以說艾洛伊的「警察小說」很「另類」,主要是一般讀者印象中的「警察小說」大多是細寫警察辦案過程,強調團隊合作和務實訪查的辛勤,其中也經常會反映出警察在制度和生活等方面相關的議題,貪腐和風紀問題當然也包括在內,但像艾洛伊這樣用作主題的卻不多見了。有趣的是,他本人卻曾在接受訪問時對洛杉磯警方有很正面的評價。因此也令人對他為什麼強調警方黑幕的事更感好奇。
有人說艾洛伊的母親在一九五八年遭人殺害,血案至今仍是尚未偵破懸案的事,對他選擇寫作「犯罪小說」,以及他對警方的批判(「L. A.四部曲」的背景都設在五○年代左右)有某種程度的影響,這種說法也許有幾分道理,至少那件事一直是艾洛伊心頭的痛,由《黑色大理花》扉頁上的獻詞就可以看得出來,而且艾洛伊在訪問者問到他為什麼花了六年多的時間才完成「American Underworld三部曲」的第二部時,他的回答是,其間他曾經花了很多時間去追查他母親遇害的舊案。
談到影響,我個人倒是覺得洛杉磯,尤其是好萊塢對艾洛伊的影響更大,從他一九四八年出生在洛杉磯,直到一九八一年搬離,這個生長的地方,也是他最熟悉的地方,成為他絕大多數小說中的場景。而艾洛伊不但有很多長、短篇小說搬上銀幕或電視,他本人也參與了一些電影和電視的製作,在很多記錄片和短片中現身,甚至還在兩部電影裡擔任演員,所以他的小說讀來會有如看電影一般的感覺,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讓艾洛伊的作品有豐富電影感的,應該是他運用了所謂「開麥拉眼」的技巧,敘事方式有如透過攝影機的鏡頭來加以觀看,讀者不但能感覺到攝影機的移動,也能感受到鏡位的變化,以及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等的交互運用和轉接,《黑色大理花》一開始的「楔子」裡,對「祖特裝暴動」場景和兩個男主角的真正接觸經過的描述,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整體結構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各個場次安排的用心,不但善用一般懸疑影片中鬆緊輪替的方式來引領和掌控讀者的情緒,過場戲和主戲之間的調配,或刻意用暗場來增添「留白」的趣味,或是用交叉剪接來營造緊張氣氛等等,都像是移植了電影的技法。
在節奏的掌握上,艾洛伊大部份都走明快的路線,毫不拖泥帶水,我個人甚至相信推崇為艾洛伊文筆特色的「電報式語法」(海明威和漢密特也以此著稱),也是他達成快節奏的技巧之一。
另外一個特色是對話的精彩,艾洛伊深諳電影和戲劇中對白的兩大功能:推展劇情和塑造人物。也懂得如何運用對白來達到最大的功能效果。《黑色大理花》裡的每一個人物,都只用很少的筆墨來形容外表,而幾乎全仗對白來讓讀者清楚了解這個人物獨特的性格。而正因為人物的形象是這樣逐漸在讀者心目中成形的,所以作者也可以使用某些敘述性的詭計來加以誤導,使得很多轉折讓讀者大感意外,但仔細推敲,卻又發現一切仍在情理之中。
「黑色大理花」中的兩個男主角:李.布蘭查和「大牙」布雷徹;三位女主角:凱依.蕾克、瑪琳.史普拉格和綽號「黑色大理花」的貝蒂.蕭特,全都在艾洛伊的這種筆法下有了鮮明卻又多變的形象。
尤其是「黑色大理花」蕭特,除了出現時已是一具被支解的屍體外,再沒真正出現在任何一場戲,卻始終讓人感到她幾乎無處不在,而且對事件與人物心理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這樣一個故事主線正式展開時已經不存在,卻始終仍然能主控和影響一切的角色,使我不由得想起達芬妮.杜.莫里哀的「蝴蝶夢」(有「緊張大師」稱號的名導演希屈.考克執導的同名電影,至今仍是懸疑電影的經典作品)中那個早已去世卻仍將陰影籠罩一切的蕾貝嘉。
身為資深影迷,《黑色大理花》裡十足的電影感(包括五○年代時空和生活形態的描寫與懷舊氣氛)當然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以推理迷的身份來看,《黑色大理花》這本暴露警界黑幕的「警察小說」在推理和懸疑方面也讓人有極度滿足的閱讀經驗,不但在偵查和推理過程上極盡曲折,而且幾次看似已將全案偵破,卻又峰迴路轉,出現另外一番變化,至於艾洛伊在人性和心理方面的深刻描寫,想必也可以讓不以解謎或動作場面為重點的小說讀者感到滿意。
詹姆士.艾洛伊在完成他有使命感的歷史小說之後,還是該繼續創作精彩的推理小說才是。至少我這樣覺得。
(本文作者為資深影評人/文字工作者)
(9/1待續)
(歡迎將此訊息轉貼、轉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