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20) this.width=520">



推理專欄(入門解碼)你是傑森包恩,還是詹姆士•龐德?



文/冬陽



    「先生,請問你是傑森•包恩(Jason Bourne),還是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一場冠蓋雲集的晚宴上,門口的守衛拿著簽有姓名縮寫「J.B.」字樣的邀請函,語帶困惑地詢問面前這位打扮英挺的男性。



        以上只是筆者虛構的晚宴一景,各位不必費心問出自於哪本小說,但這的確是我最近閱讀《神鬼認證》一書(其實是系列三書,厚厚三大本,第三集還超過六百頁重達一公斤,拿來當凶器應該挺過癮)時,腦海中莫名其妙浮現的一幕。



        要是真有這個狀況,有趣的事情就要來了。



        如果來人是傑森•包恩,守衛會按下右手邊的小按鈕,通報CIA「你們要的人在這裡」,位於蘭利的總部就會開始聯繫部署(他們應該不會再找伊森•杭特[Ethan Hunt]了吧);如果來人是詹姆士•龐德,守衛會按下左手邊的小按鈕,通報晚宴吧台服務生,「準備一杯馬丁尼,用搖的,不要用攪的」,安排這次要露臉的龐德女郎,並向MI6查問一下這位是血氣方剛還是老邁風騷的龐德。



        好啦,撇開以上瞎扯,我們認真一點來聊,談推理小說中的傑森•包恩與詹姆士•龐德。



        敬老尊賢,我們從先出道的龐德講起。



        一九五三年,龐德在《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沒錯,就是最近一部007電影的片名,根據此書重新改編,所以中文片名多加了「007首部曲」這幾個字;電影系列第一部《第七號情報員》則是改編自小說系列第六作《Dr. No》)一書登場,創造者是伊恩•佛萊明。佛萊明承接了間諜小說的書寫脈絡,加上部分自身的經歷(曾就讀英國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並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英國情報工作,最高曾當到中校)以及曾任報社國際新聞部主任的視野,促使他在四十四歲這年寫下這部處女作,成為當時最耀眼的書寫者之一,並主導了往後十五年間諜小說的發展方向。



        我們將時間再往前推,淺談一下間諜小說的起源與發展。



        「間諜」可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其身分與工作內容所帶來的利益與災難,直接影響了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當人們逐漸意識到這一點時,其複雜又危險的工作內容遂成為寫作的題材,從間諜生活實錄到虛構小說的轉換期間,跟日後興起的「警察程序小說」相近,似真似假的曖昧性擄獲了讀者的心,並開始對間諜工作有了各式各樣的想像。



        一部分是非常寫實的,藉由小說筆法揭露真實的政治、軍事事件中不可告人的祕辛,滿足讀者的危機意識與窺探欲,尤其在世界大戰爆發後更加蓬勃。一部分作品開始偏往驚悚氣氛,文字情節相對活潑誘人起來,將故事主軸擺放在人物的行動上,不再像是看公文般枯燥無趣。於是較為嚴肅、暗示或直指社會政治問題的間諜小說,開始和被視為娛樂性較高的驚悚小說分道揚鑣。



        伊恩•佛萊明約莫在此時進入間諜小說書寫,並巧妙地吸取了兩者的優點,創造了詹姆士•龐德這號人物──愛國的、紳士的、嚴正主義的、代表英國榮光的、「沒有一個作壞的英國人,壞蛋都是外國人」的優越感,以及浪蕩不羈的情欲觀(小說其實不像電影過度著墨,更別提日後龐德電影裡不時出現的置入性行銷商品了),挑動著閱讀者的情緒(或我們直接用「煽情」二字來形容最貼切),提供讀者日常生活當中所欠缺的刺激感。



        雖然佛萊明的出現為間諜小說帶來復興的力量,但在兩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區域戰爭等國際戰爭型態的改變下,龐德小說的魅力已大不如前,反倒讓一部部系列電影從不斷創新的武器、交通工具、國際情勢和拍攝技術(不可否認還有飾演龐德的男演員的魅力)奪走了小說風采。



        《皇家夜總會》出版近三十年後,羅勃•陸德倫的《神鬼認證》登場,這次主導的作家來自於新大陸美國。



        同本文一開始虛構的情節所提到的,陸德倫筆下的傑森•包恩與詹姆士•龐德的姓名縮寫一致,連名字念起來都有點相近。沒錯,當年陸德倫就是要創造一個美國的龐德,但他的企圖、他的野心更大,要讓新世代的包恩取代舊世代的龐德。



        出生於美國紐約的陸德倫,小佛萊明十九歲,但也同樣開筆甚(更)晚,在一九八○年五十三歲時才推出膾炙人口的《神鬼認證》。當時書寫背景早已和007龐德初登場時相去甚遠──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美蘇冷戰情勢,已從顯示國力的軍備競賽轉移到檯面下諜報系統的攻防──,雄霸英國間諜小說文壇的是約翰•勒卡雷,擅長以深沉內斂的筆法陳述情報員個人與國家組織的關係,嘲諷針砭情報世界的荒謬與可悲;陸德倫則有明顯的好萊塢影子,故事背景的考據功夫紮實、人物刻畫鮮明且節奏明快,細膩且曲折的佈局擴大了書寫格局,讓驚悚的氣氛凌駕間諜組織之上,突顯出傑森•包恩的形象,與詹姆士•龐德有異曲同工之妙。



        陸德倫的包恩三部曲重新開啟了諜報驚悚小說書寫熱潮,並在美國擴及到政治驚悚、軍事驚悚小說,代表作家包大衛•鮑爾達奇(David BaldacciVince FlynnJeffery ArcherDaniel SilvaBrad ThorClive CusslerW. E. B. GriffinNelson DeMille等人,但此類小說大多存有地域隔閡的問題,台灣讀者多無法理解故事背景,故譯介成中文的少之又少,待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



        雖然傑森•包恩與詹姆士•龐德在小說中初登場的年代相隔了近三十年,在當今的大銀幕上卻看似活躍在同一個時空中,都是身手矯健、聰明機智的情報員,只不過包恩亟欲擺脫組織掌控、追查自己的真實身分以便回到凡人的生活,選擇了與組織站在對立的位置,延續了原作者作品中常見的「小人物遇上大陰謀」的故事架構,更貼近讀者/觀眾的感受。現在正是體會包恩魅力的最佳時刻,小說三部曲與同名電影皆在八月推出,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買本書或進電影院欣賞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tersunfr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