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理小說中的綁架情節 




 


        跟隨著新聞記者韓欽森哈契的勤懇腳步與天才教授奧古斯都凡杜森的聰明腦袋,經歷過四十一個有趣的怪奇案件之後,這趟偵探之旅終將來到尾聲。


        當年編輯部著手「天才教授凡杜森」這個系列的策劃與選題時,有兩個考量點:一是回應許多讀者常問的一個問題,「除了福爾摩斯與亞森羅蘋外,還有沒有其他適合入門一讀的名偵探故事?」;一是為處於忙碌生活中的讀者找到輕鬆又有趣、偶爾刺激活絡一下腦細胞的推理短篇故事。在每一本書的最後加上「編輯推薦•延伸閱讀」單元,也是給讀者的一項貼心服務,希望能從收錄的故事中找出一個延伸主題,多一份額外的閱讀樂趣,將閱讀的主動權交還讀者手上,培養起長期閱讀推理小說這項嗜好。



        這回,本書的第一個探案〈百哩遠的無線電報〉和最後一個探案〈綁架百萬金童〉都以「綁架」為題,那麼,我們這次就來聊聊「推理小說中的綁架情節」好了,並介紹一些有趣的延伸讀物。



        曾有評論家這麼說道:「推理作家多半對兩個題材感到躍躍欲試,一是密室殺人,一是綁架勒贖。」究竟有多少作家曾嘗試過這兩個題材?我們很難在推理小說一百六十餘年的發展史中一一整理列舉出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個題材不只出現在推理書寫上(無論是小說或非小說),過去好萊塢曾拍了多部綁架電影就是一例,而且看來綁架題材較密室殺人更有推陳出新的魅力。



        綁架題材對讀者具吸引力的地方,大致可分為兩點:一是隱而未現的動機,一是交付贖金/警匪鬥智的種種過招。以下簡單整理出綁架推理故事中經常運用的設定與手法,供讀者參考:



        一、綁架對象:被綁架者通常是個人,也曾有作家設定綁架的對象是「全日本國民」(《華麗的誘拐》西村京太郎著,新雨出版)或一支棒球隊(同樣出自於西村京太郎的奇想),利用被綁架者的身分/身價獲取高額贖金,例如本書〈百哩遠的無線電報〉中的德國王儲、〈綁架百萬金童〉中的嬰孩。



        二、綁架動機:綁架動機是故事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早期推理小說中運用的動機單純──就是要錢。慢慢的,作家開始一層又一層藏匿起犯罪者的綁架動機,增加故事的可看度與懸疑性,可能是只是被害者自導自演的苦肉計、為了更大的犯罪目標所做的聲東擊西之計,或利用綁架撕票的表象遂行殺人等等(例如:《針的誘惑》土屋隆夫著,獨步出版)。


        三、綁架方式:有些作品會將一部分情節放在綁架行動上,假如被綁架者原本就設下滴水不漏的重重戒備,犯罪者該如何突破才能擄走人質,並減少在綁架過程所留下的線索訊息?寫作者站在犯罪者立場描述其行動,利用犯罪方式的機巧性困難度來凸顯故事的緊張感。


        四、綁架犯/被綁者/贖金支付者/犯罪調查者的關係:這五者的交互關係是綁架故事另一個重頭戲,且與前述第二點有密切的聯繫,例如綁架犯與被綁者最後合謀各取其利、犯罪調查者即是綁架犯、贖金支付者即為綁架犯、贖金支付者將贖金轉變為緝捕綁架犯的賞金云云。在此介紹幾部代表性的作品供延伸閱讀用:《綁架遊戲》東野圭吾著,獨步出版;《大誘拐》天藤真著,台灣英語雜誌社出版;《綁架殺人事件》范達因著,臉譜出版;《綁票通緝令》梅爾吉勃遜主演,朗霍華導演。


        五、交付贖金:另一個用來評斷綁架故事孰優孰劣的環節,就在「交付贖金」的敵我鬥智上,作者既要設計出一個順利收取贖金的妙計,還得創造出更高竿的逮捕行動,才能識破綁架犯的身分與手法、救出被綁人質。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綁架犯罪與贖金支付不再只限於一地一國,跨國轉帳、洗錢的方式越來越高明繁複,現實生活中都曾發生過台灣綁架、大陸付款的驚人犯罪手法,在小說中就更不難發現這種利用高科技跨國犯罪的橋段了。


        回頭來看這個寫於將近一百年前的綁架故事,〈百哩遠的無線電報〉中的第一個謎團反倒不是綁架案本身,而是看凡杜森教授如何從兩名德國訪客的言談中嗅出異樣,進而察覺這是一樁攸關德國政治發展的嚴重失蹤案,並推敲出綁架者不合常理的行動,最終順利救出肉票。〈綁架百萬金童〉更是精采,從嬰孩消失在雪地中的足跡推理出嫌犯及使用手法,頗有向推理小說開山祖師艾德格•愛倫坡致敬的味道,熟悉愛倫坡小說的讀者應能會心一笑。



        最後,我們希望綁架故事只存在虛構的小說之中,充其量為茶餘飯後可供一讀的懸疑鬥智故事,而不是登上新聞版面的真實犯罪。若能引起正面教育意義,則希望能藉此強化大眾對綁案案件的正確應對與反應,機警地面對犯罪者,降低不必要的災禍與悲劇。



(發表於《不祥的奪命魔鑼》一書延伸閱讀,臉譜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tersunfr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