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下一場夢魘的入場票
在談《絕命之鄉》這本書,或說整個「洛城四部曲」之前,容我先帶各位到推理小說發展的時間軸上瞧一瞧。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的國際地位日益升高,國內的社會變遷連帶影響了推理小說的書寫生態。古典推理書寫最美好也最繽紛多元的時期,正好落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到四○年代,知名推理小說史家霍華.黑克拉福稱之為黃金時期(Golden Age)──聽起來帶著點雋永的、不復返的、怪感傷的惆悵,似乎過了這段時間就退潮散場沒得逗留,偶爾拿出來回味一下就好,但從之後的發展來看,顯然沒那麼快花開凋零,不過是一代新人換舊人,另一批書寫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家們登場而已。
黃金時期引領風騷的古典推理作家們,現今還能被一般大眾熟悉(可不僅限於狂熱的推理迷),講實際點去邦諾書店還找得到、上亞馬遜網路書店還有新書可買的,大概就剩阿嘉莎.克莉絲蒂、桃樂絲.榭爾絲等人而已(若以作家全集而非大師經典精選來看),伸出兩隻手十根指頭大概就能數得完。
不過,這改變並非一夕之間,不是大戰結束作家也跟著卸甲歸田不見蹤影,主要因為在浪漫主義式微、寫實主義抬頭的年代裡,讀者們厭倦了架空式的、總需要一位睿智的大偵探(Great Detective)才能解開的神祕謎題,轉而開始對發生在生活週遭的犯罪事件感到興趣,找個報紙廣告上就可以查到的私家偵探(Private Eye)來調查真相,這股由達許.漢密特、雷蒙.錢德勒兩位冷硬派大師所帶動的「美國革命」(America Revolution),正式與古典解謎式推理小說分道揚鑣,開啟了犯罪小說(Crime)的時代。
把謀殺交回到有理由犯罪的人手中
錢德勒曾以「把謀殺交回到有理由犯罪的人手中,不僅僅提供一具屍體而已;使用的作案工具是隨手可得的物品,而非手工製的決鬥手槍、毒箭和熱帶魚」這段名言描述漢密特的作品風格,一方面為冷硬派發展初期的革命精神下了最佳註腳,另一方面也結結實實地嘲諷了當時仍在醉心創作、評論古典解謎小說的作家們。犯罪方式(Howdunit,多指涉詭計)不再是作品軸心,讀者們更關注的是犯罪動機(Whydunit),以及因動機而串聯起來的人際網絡等等。於是,我們需要一位願意「抬起屁股去敲門」(語出勞倫斯.卜洛克筆下的冷硬私探馬修.史卡德),對於可能的線索窮追不捨型的私家偵探,將關係人一個一個找到,不像在古典推理中,嫌犯大抵就是這座孤島、這棟宅邸裡的大大小小成員,或者從調查單位手中拿到不多也不少的嫌疑犯名單云云。
多數私家偵探所展現的硬漢(Tough)形象,經由文字與影像的展現,一種打落門牙和血吞的硬頸氣魄迅速蔓延開來,在黃金時期的二、三十年間,透過不同的書寫者扒挖出各型各色的犯罪事件,但主要的光環還是在偵探角色上。
然而,「美國革命」時期不只充斥這種「冷硬私探英雄」形式的作品,四○到五○年代,另一股探究犯罪故事的分支開始在詹姆斯.凱因、大衛.古迪斯、吉姆.湯普遜、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等人筆下展開。他們捨棄了偵探角色,直接切入犯罪者(多半是社會邊緣人或弱勢者)的遭遇與心境中書寫,對犯罪動機的描述不是為了偵破案件找出犯人,而是探究促成犯罪的多重因素與永不復返的墮落心理。尤其在描繪金錢、權力與性的故事時,人性黑暗敗壞面赤裸呈現,其尖銳程度在作品發表的當時幾可說是驚世駭俗,強烈衝擊著閱讀者的道德底線。推理史上另一位巨匠康乃爾.伍立奇更將懸疑氣氛巧妙地融入犯罪故事中,因而影響法國名導楚浮、驚悚大師希區考克等人,黑色小說(Noir Fiction)的基本架構便在這幾位作家作品中完成。
五○年代之後,警察程序小說(Police Procedural)崛起,一個以描述警察群體工作為重心的推理小說類型,在約翰.克雷西、艾德.麥可班恩、荷瓦兒與法勒夫婦、約瑟夫.溫鮑等人手中構築成形。與過去以警察為主角的推理故事不同之處,在於作者採寫實的筆法敘述一整個警隊、警局甚至警察組織,從內而外自思考到行動的群體行為,並深入組織人際互動及員警個人生活。
閱讀到此,或許讀者會問,以上這段推理發展史與《絕命之鄉》有何關聯?
別忘了翻翻前頭的作者簡介,詹姆士.艾洛伊的生平概要,生於二次戰後(1948年)且嗜讀犯罪小說的他,究竟汲取了哪些前人的心血做為他書寫的養分,讓他開筆寫下驚人的「洛城四部曲」?想必是前述自二○年代以降的各類推理著作。所以我們得以在艾洛伊的作品,特別是「洛城四部曲」系列中,讀到古典解謎作品中的嚴謹佈局、冷硬派作品中的硬漢性格、黑色小說蘊藏的黑暗人性、警察程序作品裡的警察群體行為,以及虐殺犯罪的殘酷暴力。
美國:暴力的同義詞
知名作家兼評論者朱利安.西蒙斯曾在《血腥的謀殺》一書中評論艾洛伊的作品:「『美國:暴力的同義詞(America Means Violence)』可能是艾洛伊的座右銘。」這種極端暴力展現從《黑色大理花》那具慘遭肢解的屍體;《絕命之鄉》同樣有具遭虐殺的屍體,以及因恐懼共產黨及滿足個人權力慾引發的「紅色恐怖」浪潮;《鐵面特警隊》裡死了六名男女的「夜貓子酒店大屠殺」等等,毫無遮掩的暴露在讀者面前。加上艾洛伊擅長的「開麥拉眼」敘事技巧,以及「人體攝影機」的取景方式,加上「電報體」簡約文字,更突顯了犯罪現場的冰冷感,彷彿還能聞到鐵銹血腥味。如此赤裸地呈現部份取材於發生在洛杉磯的真實凶殺懸案,以及警、檢、政三界不可告人的黑幕交易,乃源於犯罪小說長期關注的「追索城市犯罪」(Trace the City’s Crime)一事,透過駐市私家偵探與駐地警局的調(觀)查,展現今日犯罪世界的真貌。
若用「又黑又稠的犯罪小說極品」來形容艾洛伊的作品,我想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不僅如此,艾洛伊擅長引領讀者用最熟悉的感覺,墜入一個看似與我無關的陌生世界,一路跟隨到無法預期的終點。其中你可以依附在任何一個登場時間或長或短的角色中,甚至可以隱約從有限的文字敘述裡,勾勒出該人物清晰的輪廓相貌,及其複雜的內心思緒。
艾洛伊刻劃人性自私、貪婪、恐懼、腐化的陰暗面,功力之純熟,叫人不寒而慄,卻又魅力無窮,是讓人願意買下一場夢魘的入場門票、甚至進入地獄一遊的惡魔媚惑──即使早知終點將是崩毀無光的黑洞漩渦,依然難以抗拒。
你準備好進場一看了嗎?歡迎來到《絕命之鄉》。
(發表於《絕命之鄉》一書推薦序,臉譜出版)
留言列表